您的当前位置 >> 铜陵文明网 > 文化建设 > 青铜文化
七〇一:一座小火车拉来的“村中小城”
  • 来源:铜陵文明网 发表时间::2022-10-14    字体大小: 12px14px16px18px
  •   一个与村庄混杂、被群山环抱的工厂,曾经集聚无数热血青年的青春梦想,镌刻着一个特殊时代的辉煌印记。它就是人们口中熟悉的地名,战备时期的神秘代号——七〇一。

      去年10月,铜陵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录公布,位于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厂区的七〇一厂火车道是其中的五项之一,也是制造工业唯一一项。这将七〇一建厂的历史重又拉回人们的视野。

      “1970年4月7日,上海铁路局根据铁道部批复,将我们的这座基地建设列为1970年第一号战备工程,代号七〇一。”现年71岁的余小林,19岁时便成为七〇一工厂第一批招工进厂的锻造工。说起往事,老人激动异常,言语神色之间满是自豪。

      七〇一工厂又名铜陵机车工厂。1969年初,我国北部边疆局势紧张,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全国加强大小三线建设,七〇一工厂当时便是为了加强战时机车的修理能力,作为上海铁路局后方战备基地而建的。

      七〇一工厂于1970年6月动工兴建,距铜陵市区有二三十公里,是铁道部工业系统少数几个距离城市较偏远的工厂之一,而且与村庄混杂在一起,厂区分散。当时,为了支援工厂建设,数千名建设者怀着满腔热情从天南地北集聚到皖南这座偏远的小山村,勘探设计人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施工建设大军肩扛手提、夜以继日,挖涵洞、建桥梁、盖厂房,当年年底,便有部分车间开始试生产。1979年,工厂基本建成,成为铁道部在安徽省唯一定点修蒸汽机车的专业厂。

      这段艰苦而骄傲的奋斗历程,最让余小林印象深刻的,是建厂之初的铁路建设。

      余小林记得,当时修建铁路,施工队伍是按照部队编制组建的,他是“新工连”的一名铸铁工。工地上,“大干40天,修通铁路到青山”等宣传标语迎风招展、催人奋进,大伙满怀激情、干劲十足,白天号子声不断,晚上灯火通明。39天,一条从七〇一至鸡头山,全长8.4公里的铁路就顺利建成。随后,经顺安至铜陵的通勤列车就开通,成了当时七〇一4000多名职工和近万名家属与市区外界联系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各种建设材料和生活物资由此源源不断输送到厂区,这便是后来一直被人们称道的“七〇一小火车”。

      “小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是流传在老一辈七〇一建设者口中的骄傲,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在他们看来,七〇一工厂的迅速建起和生产,以及厂区的水厂、医院、学校、商店、俱乐部等配套设施的建成,无不得益于小火车,这座曾经的荒野村庄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了一座繁华一时的“村中小城”。

      1987年,蒸汽机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七〇一也由此经历了数次生产调整,产品逐渐转向为生产家畜车、平车、敞车、漏斗车、油罐车等,厂名也从铁道部七〇一工厂改为中国南车铜陵车辆厂,再到如今的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如今的公司已成为世界一流的铁路货车和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美好生活。望着当年亲手植的杉树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余小林面带微笑,满心欢喜。他知道,虽然小火车车厢里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嘈杂热闹不见了,厂房里机械轰鸣、油污满身的劳动场景不见了,但新生产线上高精尖的产品在不断产出,销往世界各地;虽然曾经的房屋斑驳了,学校搬迁合并了,但七〇一代号还在,“老杨冲”“萝卜冲”等地名还在,亲如一家的职工和家属还在,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奉献青春的精神也一直还在。七〇一,正如他眼前高大茂盛的杉木群,虽然历经岁月流转,但依然绿意葱茏,生机勃勃。(方盼亮)

    责任编辑:王 婷婷
  • 铜陵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 地址:安徽省铜陵市国土局5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62-2208012
  • Copyright © 2013-2017 http://tl.wenm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